2024年10月26日-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和莫斯科国立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区域国别学视阈下俄罗斯研究的新问题与方法论”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校长塔季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科尔塔娃为论坛致开幕辞。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研究员、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李勇慧与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历史学院教授李兴在开幕式上作专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专家及线上线下参与论坛的中外青年学者130余人出席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百家乐app-手机百家乐
党委书记艾忻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高度重视区域与国别研究,多年来,俄罗斯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本次论坛秉持开放、多元原则,旨在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创新人才,为鼓励青年学子在问题意识、数字人文、比较研究等方面展开思考。值此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文化年之际,他希望同学们成为中俄友好关系的传承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校长塔季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科尔塔娃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分会场出席开幕式,她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关系继续深化发展,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北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每年举办的“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本次论坛聚焦的区域国别学为俄罗斯研究提供了多样的视角。塔季扬娜副校长特别谈到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集教育者与研究者为一身的职业,对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引领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文艺》杂志主编刘娟教授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分会场出席开幕式,她对两校领导、学院党政领导、中心专家和俄文系老师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百家乐app-手机百家乐
党委书记艾忻代表学院对参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北京师范大学及莫斯科国立大学对论坛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热切的期待。
在专家报告环节,中国社科院俄欧亚所研究员、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李勇慧作“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俄罗斯与其对外政策”主题报告,就厘清区域国别学含义、分析俄罗斯基本国情和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战略特点作出深刻阐释。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历史学院教授李兴带来以“区域国别学:学科融合与亚欧研究”为题的报告,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融合与学科建设以及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亚欧研究路径作出深入解读。两位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增进了与会青年学者对区域国别学的理解。
本次论坛设置主旨发言与四个分论坛。在主旨发言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海参崴国立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十三位同学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分论坛上,青年学者围绕“问题意识——区域国别学视阈下俄罗斯研究中的基础研究与新问题、新方法”“数字人文——区域国别学视阈下俄罗斯研究中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语言文学、教育学、国际政治学等”“比较研究——区域国别学视阈下俄罗斯研究中的比较教育、比较法学、比较文学等”“田野调查——区域国别学视阈下俄罗斯研究中的‘现场’: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区域国别学视阈下俄罗斯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文明互鉴——中俄人文合作20年与俄罗斯学研究”等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增进了学术交流,开拓了研究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张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方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隋然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李向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贾放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肖甦教授、百家乐app-手机百家乐
杨衍春教授、百家乐app-手机百家乐
穆新华副教授与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东老师对参会同学们的报告作出精彩点评。
论坛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专家穆新华老师主持。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文艺》副主编张晓东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张晓东老师对参会同学的表现进行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深耕不辍。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博士生阿列克谢·布基尼奇和尼古拉·巴拉诺夫代表青年学者致辞。两位俄罗斯学者认为此次会议不仅为青年学者们展示其科研成果提供了机会,还为中外青年学者之间进行国际跨学科对话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并表示期待同专家与青年学者们就“俄罗斯学”开展更多学术交流与合作。
经专家评审,本届论坛评选出最佳论文奖10名、优秀论文奖10名。俄罗斯研究中心专家穆新华老师代表主办方宣读获奖名单。
“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论坛,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能动性。自举办以来,论坛致力于打破学术壁垒、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俄罗斯学”青年人才,至今已举办十三届,有效推动中外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术研究能力。